皇家永利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本科教学评估»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学院基本概况

中国语言学院和新疆财经大学共同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为新疆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双语人才。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改革,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疆财经大学开展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民族教学改革,在全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带动了全疆中小学以及高校进行民族教育改革,在新疆的双语教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语言学院目前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语文四个教研室,教职员工75人,其中专职教师66人(含公共课),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61人,占92.4%,有专职辅导员9人。维吾尔语、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有教师37人,在读学生466人。

学院除了承担全校的语言和文化类公共教学任务之外,还设有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和汉语言专业按照自治区“民汉双翻计划”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免学费,享受推荐研究生资格。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教师13人,学生160人,生师比12.31:1。近三年的毕业率为100%,学位率为96.5%,录研率为17.5%,就业率为98.3%。

汉语言专业:有专业教师11人,学生144人,生师比, 13.09:1。近三年毕业率95.54%,学位率93%,录研率15.63%,就业率为96.15%。其中,2013级-2015级学生首次考试即获得翻译上岗证的占比83.42%; 2013级、2014级毕业生在校期间有公开发表的翻译作品学生人数占比100%2014-2018年5月以来学生共发表翻译作品1327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专业教师13人,学生162人,生师比12.46:1。2016-2018届毕业率98.77%,学位率94.97%,录研率8.13%,俄语过级率为99%,就业率在93%以上。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由国家汉办批准成立落户皇家永利:的“中亚经贸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人才中凸显财经类院校特色,加大学生辅修财经类第二学位及与中外合作院校进行交换生学习的力度,近三年取得双学位的学生人数超过30人,占比32.3%。目前该专业已获批成为学校新一轮的硕士专业学位点之一

中国语言学院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凝练出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近三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省、市、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他各类项目9项,校级项目9项,获得科研经费119余万;发表学术论文近55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论文2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6篇,重要报刊理论版1篇,选入国际会议学术论文集2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部;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翻译、维汉语对比研究、维语词汇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基于俄语的针对中亚国家的汉语推广研究、对中亚国家的汉语教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1 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近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学科建设特色求发展,秉承“经世济公、至善至诚”的校训精神,依托财经类优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面向国家及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培养政治过硬的应用型的双语人才。

1.2 培养目标

1.2.1 人才培养总目标

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中央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的人才培养需求,学院三个专业主要是面向国家及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培养政治过硬的应用型双语人才,以及面向国内学校、海外孔子学院等单位和领域进行人才培养。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特点、行业要求,确定将“培养对党忠诚、政治合格、素质过硬、业务精通、沟通流畅”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立足区内、面向全国,培养具有一定语言理论基础,扎实的语言功底,具有一定目的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双语应用型人才。

1.2.2 各专业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秉承“面向中亚、区内一流、特色鲜明、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着眼“双语”和“双文化”核心、“汉语国际”和“财经商务”双学位为双翼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掌握财经商务类基础知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依托新疆民汉双翻人才培养的政策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毕业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维汉语功底、具有较强的维汉双语交流能力、维汉双语翻译能力以及维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为国家及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培养政治过硬的应用型双语人才,成为党政、司法、国防、安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和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所需要的“应用型双语人才”。

汉语言专业:培养掌握汉维语系统的知识,熟悉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民汉双语翻译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翻译创新能力,能够胜任行政、事业等有关部门、行业的实用类文本笔译和会议现场口译工作,从事翻译、文秘、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2.3 培养方案和专业满意度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疆社会的发展,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要和就业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更好的加强实践教学,增设了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类、心理学类、文学类等多门次颇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

近三年学生的毕业率保持在98%,学位率在96%,就业率:2016年度92.47%,2017年度91.37%,录研率三年来一直保持在15.05%。

近几年来,我院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就业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根据我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就业协议比率及我院与部分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和反馈结果表明,我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符合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要求,具备基本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能较好完成专业相关工作。

1.2.4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018年学院对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设立的A模块和B模块,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一二三”。

“一”为贯穿一条主线:“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由于新疆的特殊区情,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是我们的使命。因而在大学教育阶段,贯穿始终的是文化这条主线。

“二”指我们的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因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两类:就业创业类和交叉复合类。所谓就业创业类就是我们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训练,实习实践指导,使他们在获得本专业学位的基础上就业创业;所谓交叉复合类,就是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辅修财经类或法学类等课程,毕业时能成为既懂双语又懂财经类的复合型人才。

“三”就是我们把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

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方法,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我们鼓励教师用教改科研成果来反哺教学。比如近三年学院有8个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很多成果都运用于教学实践;同时也需要我们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5 学院发展规划

学院将重点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内涵发展与结构优化。按照“面向需求,优化结构,择优支持,分层建设”原则,以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和“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目标,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构建体现特色和优势、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规范过程管理,细化目标要求,重视过程监督与目标考核;保证经费投入,既给予学科负责人和团队合理的自主权与自由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又能有效保证经费使用的规范透明,避免廉政风险和资金的错配与浪费。健全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优化学科梯队和人才队伍,培养若干在全区在本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培育若干有一定水平的创新研究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大力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

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3.1 落实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学院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放在中心地位,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当作一切工作的总开关,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辅以各种措施保障实施。

1)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学院积极主动落实执行学校皇家永利教学工作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同时根据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有关实习、毕业翻译等规范性文件,同时修订了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和规定。

2)专业规划宏观把控。学院每年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及大纲修订等环节进行适时修改完善。经过教师充分讨论,学院多次审核,上报学校通过后执行,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3)日常教学运行。学院坚持教学检查制度,除了日常的巡课,严格进行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检查之外,还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就部分主要问题给教师进行反馈,要求整改;同样教师也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做到教学相长。坚持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学院领导每月听课4次并要参加相关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并对学院督导、同行教师之间的听课时数和反馈均有明确规定。除了专职书记外,学院领导均为本科生上课。

4)加强质量监控体系。成立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并制定中国语言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坚持听课,多方面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领导班子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教学副院长及时通报教学工作相关情况,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度。重大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以及重大教学事故的处理都要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

5)大力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练为教学研究项目,推动教学研究项目出成果,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学校教改课题,对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议给予经费支持。近5年我院教师科研成果36项进行反哺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超过38人。12位教师获得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青蓝奖,通过以上办法、措施的施行进一步保证了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3.2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1)经费保障充足。为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院近三年来教学四项经费保证了教学高质量的运行,教师的绩效津贴原则上高于行政人员的10%。教学经费投入逐年提高,2015年投入教学经费75.16万元,2016年77.25万元,2017年121万元。

2)制度建设、教学设施日趋完善。学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目前已建立了皇家永利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及师资管理等各项制度,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教学设施也依托学校建立建设和使用,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3)教师教学能力稳步提升。学院规定没有获得过学校教学奖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技能比赛,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12位40岁以下的教师获得过学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青蓝”奖,8位教师获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奖,1位教师获得教学管理奖。

1.4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4.1 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预期效果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培养目标在设定时,忽略了诸如师资队伍、教材教法、生源质量、社会需求等客观实际因素,从而导致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1. 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受制于单一语种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生就业领域过于集中,就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受客观环境影响大。
  2. 教学研究水平较低。教师对科研为本科教学服务的意识不强,科研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理想。
  3.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的教师教学整体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
  4. 依托财经类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特色不够。

1.4.2 整改措施

1)重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和财经优势的融合,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更强。

2)加大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培养他们把职业当作事业做的工作态度,投入工作,真正在教师中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自觉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加大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反馈,完善师德师风的考核机制。

3)进一步明确“宽口径”和“厚基础”、“专业性”与“技能型”的关系,通过加强专业基础课建设,丰富专业核心课网络资源,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和第二课堂,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任务型、讨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目标、培养方式、经费来源等方面完善措施,通过人才引进、攻读学位、课程进修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完善专业师资学历和职称结构,形成明确的学生研究方向和研究梯队,使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得到较大的改观。

2.1 数量与结构

2.1.1 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中国语言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含公共课)。硕士及以上学位61人,占92.4%35岁以下教师29人,占43.9%,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目前专业课教师37人,在校三个专业学生共计466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有专业教师13人,学生160人,生师比12.31:1。汉语言专业:有专业教师11人,学生144人,生师比,13.09: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专业教师13人,学生162人,生师比12.46:1。学缘结构上,外校毕业的教师人数为64人,占教师队伍的96. 9 %,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合理。

2.1.2 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学院以学科升级发展和学位点建设为聚焦点,通过引进、特聘、共享等多种方式,重点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困局,力争多引进疆外高校高层次人才,充实优秀人才队伍。计划至2021年,重点培养青年教学科研骨干5名左右,培养学科领军人才1名左右。至2023年,重点培养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共10名左右,培养学科领军人才2名左右。同时,充分利用国家针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及教育部对口支援的优惠政策,通过访问学习、专业进修、项目合作等方式,选派教师赴国内外重点大学深造,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积极支持专业负责人开展本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开展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按照学校的师资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各专业发展的需求,学院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8-2020)。具体如下:

1)2018-2020年,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平台引进1-2名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组建汉语国际教育团队和公共汉语教学团队。

2)2018-2020年,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为平台引进博士3-4名、硕士10名左右,组建双语教育和双语翻译教学团队。

3)2018-2020年,根据教学和专业建设需要,每年至少派出2名教师到内地“双一流”建设大学进修培训并要求其报考该学校的博士研究生。

  1. 以团队为平台,引导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晋升职称、争取每年有1-2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2018年师资队伍态势。如下图所示:

表1-1  中国语言学院师资队伍情况一览

2.2 教育教学水平

2.2.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院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博士9人,专业水平较高,在完成校院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在专业科学研究方面亦不断努力,有一定的教研、科研成果。近三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省、市、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他各类项目9项,校级项目9项,获得科研经费119余万;发表学术论文近55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论文2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6篇,重要报刊理论版1篇,选入国际会议学术论文集2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部;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学院按照学校要求,每年都会开展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育活动、青年教师的说课、观摩课研讨活动等,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12位40岁以下新进教师获得过学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青蓝”奖,8位教师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近三年有12位教师获批学校的教改项目,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反哺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学院通过“外引”和“内培”双轮驱动模式,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内地知名高校进修或参加区内外学术培训。每年邀请3-4名区内外名师来学院讲座或组织开展工作坊,稳步推进人才建设工程。近三年国内培训76人次。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稳步提升。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了解国内外语言学、语言教学、维吾尔语研究、汉语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理论前沿动态,另一方面积极了解国内专业领域、学科最新发展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相关专业水平。教师热爱教学,在“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课程改革、更新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及时将最新的理论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充实性,使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有更真切的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课堂讲授,而且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展示与互动,注重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教学内容、考试测查、毕业论文等方面,紧扣“双语”、“双文化”为核心,“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为双翼的培养方案,以课程大纲、考试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旨在培养道德修养高、专业知识硬、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应用型语言人才。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论文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较好。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不断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环节。专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不断转变,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2.2.2 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中国语言学院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工作要求,多举措、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学院制定了师德师风制度,近1年对两位教师进行处理,在严肃师风学风上取得良好成效。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学院认真组织开展“学肃反”集中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全院教师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扎实立德树人职责。学校制定并颁发《新疆财经大学师德、教风建设与管理办法》后,学院组织教师学习并认真执行。学院还利用每周三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向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多年来,坚持常年不懈地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职业操守。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改进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3 教师教学投入

2.3.1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为保证本科教学水平的质量,学院要求所有的教授和副教授必须在教学一线工作,每人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授课6学时。我院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3人,为本科生授课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100%。

2.3.2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获得自治区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8项。近三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省、市、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他各类项目9项,校级项目9项,获得科研经费119余万;发表学术论文近55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论文2篇,一般核心期刊论文6篇,重要报刊理论版1篇,选入国际会议学术论文集2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部;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其中近三年发表教育教学方面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李果副教授获得自治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双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张建新副教授获得校级重点教改项目《新疆高校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司多巧副教授已获校级教改《双语翻译方向汉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同时,学院积极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2018年鞠文雁教授带领团队承担了自治区司法系统服刑人员教材编写的任务,编写教材18套,目前该教材已被司法部确定为司法系统指定教材。

2-1  中国语言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

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2.4.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学院都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学院也根据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近几年,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很好,落实到位。

1)学院每年都根据专业发展需求选派教师赴内地院校访学或进修、或考博,近五年共派出教师23名,其中3人赴美国、德国等国家进行交流学习。一方面解决了专业发展急需,另一方面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改善了学院师资队伍结构。

2)成立教学科研团队。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研究方向组建了语言本体及语用学研究团队、语言与文化研究团队。团队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探索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推进。

2.4.2 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近几年,根据学院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学院每年都要引进1-2名博士,2-3名硕士学位的教师。这些教师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但也同时存在着教学经验欠缺、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生疏、理论联系实际少等不足。为此,学院采取“传帮带”制度、听课、评课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高校的教学要求、课程安排及测试规定。以期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

2.5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5.1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还需要提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仍然残留。部分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理论知识水平离教学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不能完全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中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不多,缺乏学科领军人才,具有翻译经验的实践型教师不足,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与教学任务繁重、终身学习的不协调、不平衡长期存在,教师职业倦怠感日趋加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能与社会大环境、学院的发展愿景相适应,个人发展遇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阻碍。

4)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还不够。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有“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的要求,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团课的培训,有和学生的日见面周谈话等日常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课时量大加之频繁值班等工作,分散了教师对教学上的精力投入。

5)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居多,职称低。副高职称以上仅16人,只占21.3%,均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11人。45岁以下教师44人,职称偏低,占比58.66%。

2.5.2 整改措施

1)学院今后将采取在岗自学和外派进修等多种渠道提高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学院目前正在搭建“超星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研修专业相关课程。

2)学院进一步加强学院、教研室两级听课的力度,完善同行听课制度、评课制度;每月督导总结听课情况并书面反馈给学院。

3)在今后的几年中,学院将加大宣传力度,用事业招人,用感情留人,尽可能多引进教师,逐步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使教师队伍的工作呈现“进修——提高——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为实现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加强教学经费的科学预算、管理和使用,保证了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1.1 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学院作为二级财务主体,财务工作实行党政联席会议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办公室依据学校预算编制要求和学院年度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学院各项年度财务预算,预算报分管校领导审定后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上报学校审批后严格执行。学院年度预算经学校正式下达后执行。教学经费投入主要由生均拨款、自治区财政划拨双翻专业学生学费以及专业建设费用构成。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180元。

3.1.2 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学院用于开展本科教学的各项经费,包括:教学管理费、毕业实习、学院教学经费构成大致如下:2015年,投入教学的总经费75.16万元,教学管理约37万元,专业实习25.5万元,质量工程建设运行费2.66万元,学科建设专项10万元;2016年,投入教学总经费77.25万元,教学管理约38万元,专业实习26.25万元,质量工程建设运行费3.0万元,学科建设专项10万元;2017年,投入教学总经费121万元,教学管理经费约40万元,专业实习27万元,质量工程4万,学科建设专项50万。

 

3-1 中国语言学院近三年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3.1.3 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学院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均按学校规定执行,所有经费均按规定用于教学运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建设等方面,保证了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教学设施

3.2.1 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学院现有教学设施主要有专业语音实验室2间、中华文化体验室1间,语言学习(MHK)机房1间,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其中,实验室、辅助教学设施等公共教学设施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可用于专业教学之用的教师办公室13间,资料室1间。以上教学设施完全实现网络化,且已实现有线网与无线网的互补。

学院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和使用管理工作,将其作为提供高师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近三年来,学院图书资料的硬件设施和运作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学院图书资料室总面积为65平方米,专业图书藏量近万册。

在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学院依托学校的计算中心、语音实验室、视听教室等进行课程教学,可以满足外语教学、口试、录音、备课、管理等多项功能。中国语言学院可用于专业教学之用的教师和兼职教师办公室近10间。以上教学设施完全实现网络化,且已实现有线网与无线网的互补。

3.2.2 实践教学基地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构建并运行协同型实践交流与合作机制。自2014年以来,利用学校优势和专业特色,中国语言学院与科大讯飞公司、新疆经济报社、乌鲁木齐晚报、自治区文联、人民出版社、科技报社、托克逊县、库尔勒阿瓦提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机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与新疆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文化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

3.2.3 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学院各类信息化学习与教学种类繁多、资源较丰富,语言类在线辅助教学资料库多达1000多集,可以满足教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依托学校进行学院信息化建设。

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汉语言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各专业学制均为4年,学生毕业时达到相应要求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维汉双语交流能力、维汉双语翻译能力以及维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维汉语功底、为国家及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培养政治过硬的应用型双语人才。

2)汉语言专业: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汉双语翻译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翻译创新能力,能够胜任行政事业等有关部门、行业的实用类笔译和口译工作,主要从事翻译、文秘、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是以“双语”和“双文化”为核心、以“汉语国际”和“财经商务”双学位为双翼,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注重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掌握财经商务类基础知识。

3.3.1 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按照学校和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中心推进专业建设,深入细致对专业培养计划、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选用、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稳步推进各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力争“十三五”期间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内外影响大、教学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专业。学院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了《中国语言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规划》、《中国语言学院汉语言专业建设规划》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培养方案按学校统一要求每年修订一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情况良好。

3.3.2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2016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学校战略新兴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获批“学校战略振兴专业”。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又获批硕士专业学位点。三个专业在全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3.3.3 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依据国家战略、新疆区情及学校的定位,学院三个专业均定位为应用型双语专业,所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是围绕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的。制定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大了实践课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每届学生都严格按照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同时,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培养计划进行适当的微调,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目前学院按学校统一部署,修订形成了2018版培养方案,正在使用中。新版培养方案突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适当压缩了理论课课时;各专业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后,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和意愿在两个模块的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体现跨专业、复合型特点。

3.4 课程资源

3.4.1 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学院的课程建设按照三个阶段设置: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一、二年级是大类培养阶段,着重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基础。在三、四年级通过专业教育和辅修专业教育,加大实践教育力度,扩展学生专业口径和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目前已形成由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教学执行正常。

1)根据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学院对每门课程都进行了建设,编写了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计划、教案、作业等。

2)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入手,进一步抓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课程设置应针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这一目标,丰富和深化专业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中华才艺课和其它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增加实践类、应用型课程的比重;同时,在各科教材的选择上注重增加实践性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更加重视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培育12门校级重点课程。

3)强化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完整系统地修读理论性、基础性强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及语言类与文学类的专业方向课程,培育学术创新意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4.2 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资源课程建设

学院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三个专业开设课程达到105门,理论课程52门,实践课程53门,实践课比例占开设总课程的50.48 %,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已购买1000多集超星视频库视频资源,并正在制作中华文化类相关课程微视频。

3.4.3 教材建设与选用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成立了教材审读工作组,严把教材关,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近三年教材选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能体现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适合课程改革和教学需要,有利于人才培养。专业所选教材多为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同行公认水平较高发行量大的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或修订版教材。能结合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能够代表课程的最新发展趋势。

3.5 社会资源

3.5.1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9级开始与哈萨克斯坦拜史辅大学、阿克托别州朱巴诺夫国立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经济管理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基辅国立语言大学等中亚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换生项目。随着交换生项目的大力推广,本专业每年派出多名交换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近几年,我院已向俄罗斯及中亚地区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交换生30名。通过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学生提升了外语(俄语)的交际能力,锻炼了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获益匪浅。派出志愿者38名,为中亚孔子学院建设和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和汉语言专业构建并运行协同型实践交流与合作机制。自2014年以来,利用学校优势和专业特色,与科大讯飞公司、新疆经济报社、乌鲁木齐晚报、自治区文联、人民出版社、科技报社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机制。其中,我院与经济报社和科技报社联系最为紧密,实习基地工作也做的最为扎实。在经济报社实习的学生通过《新疆经济报》和《法制人生》这两个杂志平台发表了大量翻译作品,每年学生发表翻译作品的字数都在8000字以上。科技报社与我院持续合作三年。该社为我院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提供了翻译实习平台,报社上下对我院学生实习工作非常重视,每年召开实习联络会、反馈会,总结经验,提高实习效果。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进行集中翻译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践翻译实践,基本达到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发表5篇翻译文章的目标,实习班级在半年内发表100篇翻译文章的目标。三年内专业学生在公开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译文达1225篇。

3.6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6.1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还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需求。目前,多媒体教室数量紧缺,并没有覆盖全部课程;此外,语音室设备老化,设备较陈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用多媒体呈现,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教学资源还比较匮乏。校园网络建设落后,也缺少借助网络运行的教学资源,教学落后于信息化。

3)双语翻译专业教材建设落后,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求。针对民族学生的汉语言专业和针对汉族学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都存在教材不配套,教辅材料少、课外学习材料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4)合作办学水平及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强。

5)实践教学比例还不高,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3.6.2 整改措施

1)学校在校园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等加大投入力度,更新现代化教学设备。

2)建议学校整合力量,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3)教材建设需要整合疆内外兄弟院校的力量,组织优秀专家打造一批精品教材,形成资源合力。

4)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寻求同行的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5)调整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4 培养过程

4.1 教学改革

4.1.1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突出语用能力,强调实践环节,使毕业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语言功底、为国家及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培养政治过硬的应用型的双语人才。同时,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优化升级的需要,结合学校争创“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未来学院重点培养职业素养高、业务精湛、有工匠精神、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及为适应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 “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新理念需要,培养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双语人才。

2018年我院对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设立的A模块和B模块,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学院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此外,学院还制定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实行分段实习和毕业翻译、坚持小班授课和新生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敦促教师积极思考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申报教改项目并在教学中运用。

4.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效果,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下:

“文化认同”引领课程改革方向,开设中华文化体验课。课程改革中加入了“五个认同”教育,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认同感成为中国语言学院课程开设的指导性思路。近年来,学院各专业先后增设中华文化体验课,受益学生超过5000人。如:汉语国际教育从2008年起,教研室开设了剪纸、书法、国画和太极等文化技能项目的学习,到了2016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茶艺、插花和中国传统舞蹈的鉴赏与实践课程。汉语言专业也从2017年起增设此类课程,在实习环节中增加了赴内地进行文化考察实践活动。此外,从2016年起中国语言学院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体验课,开始为少数民族学生教授和排演古典诗词吟唱。2018年新疆经济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学院开展文化体验课的情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分散入户实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第三学期和第七学期的前半学期并增加南疆文化考察项目。分段实习避免了学生实习模式和内容的单一化,增加了学生实习新鲜感和提升了实习效果。同学们通过南疆文化考察实习,了解熟悉了所学语言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的风俗文化,为同学们学好第二语言提供了情感帮助和深层文化支持。汉语言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由撰写毕业论文改为维汉(哈汉)双语翻译,以适应专业双语翻译需求和社会需求。

4.1.3教学信息化建设

学院将致力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目前,各类信息化学习与教学资源较丰富,语言类在线辅助教学资料库多达1000多集,基本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4.2课堂教学

4.2.1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

学院坚持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作为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设计考试方式与内容时,都要严格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保教学过程规范有序,确保达到课程教学要求。学院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制定了教学大纲,根据知识的更新、政策的变化等情况不定期对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学院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考试。执行情况良好。

4.2.2 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学院根据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了提高实践环节语言实习效果,增加了民俗文化考察内容, 把语言实习分成两段实习。汉语言专业为了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增加了现代维吾尔语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课时。鉴于学生汉语水平逐年提升的现状,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毕业生从语言教师转型为语文教师的变化,我院课程设置中取消了汉语言技能课,增加了大学语文课和古代汉语课,加大了文选课程的课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针对专业面向中亚,服务丝绸之路建设的需求,加大俄语教育力度,增加了俄语课时,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学生俄语过级率显著提高,达到94%。

学院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练为教学研究项目,推动教学研究项目出成果,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学校教改课题,对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议给予经费支持。近5年我院教师科研成果36项进行反哺教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8人以上,12位教师获得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青蓝奖,近三年学院有12项教改项目在研或结项。如下表所示:

表4-1中国语言学院教师近三年各类教改项目立项一览

4.2.3 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启发式、讲授式、讨论式、演示法等。为了巩固以讲授的知识课后还会采用实践法、现场表演法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习为主,辅助以学生自由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一方面,对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大力推行引导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意识;另一方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的传统灌输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2.4 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学院通过改变教学评价模式,从而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为主转变。要求树立“突出应用,注重过程,强化能力”的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新理念,逐步建立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全程化的新模式。

一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考核中的作用。

二是注重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比重,从原先占总成绩的30%提高到占40%的比例。

三是丰富考试形式,考试课程一般要求闭卷考试,考查课可以采取开卷考试或者提交小论文、制作PPT并汇报、调研报告、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

四是考试(考核)管理较为规范,制度健全。按照学校的考试命题及操作规范,严格命题、组织、阅卷、提交成绩、文档存档等各个流程,考试运行正常,档案齐全。

4.3 实践教学

4.3.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构建起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实践与(实习)基地训练相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

除理论课之外,学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安排若干环节的训练内容。此外,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安排,在大三、大四学年的相应时间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4.3.2 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情况

学院专业均为人文类专业,没有实验室。学院现有教学设施主要有专业语音实验室2间、中华文化体验室1间,语言学习(MHK)机房1间,能够满足基本办学条件要求。

4.3.3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十几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新疆经济报社、亚心网、新疆科技报、乌鲁木齐晚报、自治区翻译局、新疆文联、托克逊县(博斯坦乡、伊拉湖乡、夏乡)、库尔勒阿瓦提乡以及新疆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各专业的教学实践需求。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语言实习,同学们分散入户到当地农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维吾尔语,了解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学生数量多、入户多,学院专门配备2名专职带队实习老师,保证实习秩序和实习效果。

汉语言专业实习主要是翻译实习,同学们按照个人专长和辅修背景,分成5-6个小组,联系到各个报社和出版社进行翻译实习。通过三个月实习,同学们基本能够胜任报社的翻译任务,同时进行一些编辑和采访活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教学实习,同学们到乌鲁木齐几所高校留学生所在的院部,进行听课、上课,并参与学生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这些实践活动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保障了实习效果。

学院、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每年秋季一开学就启动次年度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研室会根据当年毕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详尽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本着师生共定题目,双向选择导师的原则,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做到有效指导、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需要。近三年的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定于每学年春季4月底左右进行,并于五月初完成成绩报送及优秀论文评定等工作。此外,毕业论文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必须通过人工审查和Gocheck论文引用检测系统,如果发现文字总复制率大于35%的毕业论文(设计),将视为无答辩资格,继续修改至合格后方可答辩。近三年来,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的有效论文比例高达100%,写作格式规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答辩组织过程规范,会根据每年毕业生的人数分1-2组进行,为了确保公正、公开、公平,学生抽签决定答辩分组分配及答辩顺序。每个答辩评审小组均有组长一名、组员三名以上成员组成,职称覆盖教授、副教授及讲师,以确保人员分配合理、公平。答辩成绩评定则是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评分标准进行,当场公布成绩及排名,并确定需要进行二次答辩的学生名单。

汉语言专业和维吾尔语专业是以语言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从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以毕业翻译替代毕业论文,并详细制定了毕业翻译及答辩工作计划。毕业翻译从每年9月开始至第二年4月结束,历时8个月,从组建毕业翻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指导老师、翻译过程指导(选材、开题、初稿、修改、定稿)、翻译总结、写评语并评定成绩,到答辩准备、翻译答辩、评定分数、提交成绩、翻译资料装订、毕业翻译工作总结,教研室力求毕业翻译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工作细致、规范、评分合理。

毕业翻译包括翻译实践、翻译总结两项内容。维吾尔语专业的翻译实践要求学生维译汉10000词左右文学作品、汉译维2000字左右文学作品;汉语言专业是汉译维10000字,维译汉2000词。在选材上,指导教师和教研室严格把关,要求选择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翻译总结在1000字以上,其中包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词汇、语法、句式特点、翻译技巧等方面写翻译体会。毕业翻译最终成绩由毕业翻译评审小组决定,主要根据翻译的质量和答辩表现评定成绩(其中翻译作品和翻译总结占60%,答辩占40%),并根据学生在答辩中维语使用的比例加减分。经过自查,本专业毕业翻译从选题、翻译质量到答辩表现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基本达到了毕业翻译实践的目的。学院鼓励学生发表翻译作品、学术论文,凡是发表作品字数达到8000字或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项的学生,可以申请替代毕业翻译和答辩学分。

4.4 第二课堂

4.4.1 第二课堂与教学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部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了教学体系当中。如汉语国际教育的茶艺、古诗词吟唱、武术、书法等;汉语言专业的翻译练习、翻译实践、一年级学生导师制、书法剪纸等;维吾尔语专业的语言练习、翻译实践等;以及三个专业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等。把第二课堂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风学风,使得教学体系和效果良性循环。

4.4.2 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学院有昆仑诗社、书法协会等社团。我院的昆仑诗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学校2016年十佳社团和优秀青年志愿者协会。特别是昆仑诗社,作为新疆唯一一家展演高校,参加了第十届海峡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并获得“杰出优异”的美誉。昆仑诗社自成立至今,一直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地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用古韵、古乐谱丝路新曲,担负起了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使命和义务。诗社已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及疆内多地的展演,获得好评。

此外,学院学生先后深入南疆基层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受到了基层组织的一致欢迎。

4.4.3 学生创业教育及身心健康效果

学院通过导师制、本科生科研训练、课程内容延伸指导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本科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成绩。2015-2017学年,我院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合计52项。学院有专职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2位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平时心理辅导与心理辅导讲座相结合,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4.5 学生区(境)外交流

4.5.1 学生国外交流情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基础,以通过CRT4级为基础目标,并且能流利地使用俄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推广人才。本校该专业开设于2008年,09级开始与哈萨克斯坦拜史辅大学、阿克托别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经济管理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基辅国立语言大学等中亚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换生项目。交换生项目打破了历届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二语习得模式,使皇家永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赴目的语国家学习俄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后随着交换生项目大力推广,皇家永利:每年派出多名交换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纵观2009-2017级,皇家永利:已向俄罗斯及中亚地区8年内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68名学生,他们在二语习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4.5.2 在校外国留学生情况

学院目前有韩国留学生1名(就读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5级)。

4.6 创新创业教育

4.6.1 学院落实措施及效果

学院积极落实学校有关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类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的重要载体,以“挑战杯”“创青春”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等课外竞赛活动为龙头,以专业类科技竞赛为支撑的第二课堂科技教育活动,不仅缩短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时间,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15-2017学年,我院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合计52项,结项49项。

4.6.2 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体系建设情况

学院积极动员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科研训练计划。积极申报项目,给予学生项目结题可免毕业论答辩、教师计算相应工作量的优惠政策。根据教字[2016]7号文件,我院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4项,校级4项。2017年度我院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4项,根据教字[2017]2号文件获批准18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和申报率显著提高。

4.7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4.7.1 存在的问题

对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1)学生经过四年的语言培养和训练,仍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理论知识薄弱,知识体系不完整,语言训练不够扎实等方面。这也与学生生源质量以及学习态度有关。

2)实习教学在时间上有了保证,但质量还有待提高。

3)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实训平台欠缺。

4)成绩评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课程在考核评价时存在“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能取得高分等不合理的现象。

5)虽然学校、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培养的机会,但因为生活成本、家长观念、安全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愿意“走出去”的积极性仍显不足、顾虑重重。

4.7.2 整改措施

1)招生严把生源关,进校以后,严格生留级制度、严把毕业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进一步注重实习细节的管理并要有详细的实际学习计划和实习目的、目标。

3)积极建设与拓展校内外实习平台与基地,保障实习实训的正常施行。

4)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处理,针对语言类课程的特殊性,完善成绩评定体系。缩减理论知识类的考核,增加语言实际运用的考核形式。

5)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不但要做好学生间的宣传工作,更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宣教工作,更新观念、打消顾虑,全力支持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自己。

5 学生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5.1.1 学生总体生源状况

表5-1中国语言学院学生生源情况一览

5.1.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生源总体规模

5-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情况一览

2)汉语言专业生源总体规模

表5-3汉语言专业学生情况一览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生源总体规模

表5-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情况一览

5.2 学生指导与服务

5.2.1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近年来,学院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显著成效。我院学生工作积极服务教学育人工作,通过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四自教育”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责任意识和看齐意识。同时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汉互助”“教师大家访”等活动,逐步建立起学生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1.贯彻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要求,加强学院学生党团基层组织建设。学院党总支、分团委带动全院党、团员学生积极践行“两学一做”和“一学一做”实践活动。按照学校要求,成立预科生党支部,加强班团一体化建设和班级党组织全覆盖工作,充分发挥党、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支部工作机制,发挥党支部、党小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各级团学组织、占领团学活动阵地,坚持主题党、团日活动和团的"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发声亮剑引领正能量。

2.以思政工作改革要求为契机,打造学院精品文化,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我院结合学院学科建设、学生专业、学院定位等目标,打造在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有学院特色的第二课堂平台。

一是在开展活动方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6年10月中国语言学院于俱乐部举行“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暨新生迎新晚会”;2016年12月,我院昆仑诗社代表学校参加了台湾举办的第十届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2017年6月学院在俱乐部举行了第二届“丝路国韵”古典诗词吟唱大会;2017年12月学院承办了第十一届“古韵新研”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2018年6月学院在俱乐部举行了“丝路国韵”经典咏流传古诗吟唱暨2017级预科生总结表彰大会等等。

二是社会实践工作扎实开展,颇具成效。特别是2017年3月7日中国语言学院维本15-1班赴皇家永利:驻村地点喀什麦盖提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充分发挥双语专业优势,在学校驻村工作驻地主动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的相关工作。一方面积极主动担任村里的工作助理、翻译、志愿者等等,随皇家永利:工作队老师一道深入了解民情,帮扶困难群众。另一方面,主动担任当地双语翻译小老师,自发地在当地各族中小学生中组织双语教学活动。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当地百姓们亲切地称同学们为“来自新疆财经大学的新疆好巴郎”。此外,我院在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全院学生参加如红领巾小课堂、百村学子校园行、企业实习或进社区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

三是“民汉互助”志愿服务卓有成效。从2012年开始,学院大力开展“民汉互助”志愿服务工作,从各专业学院选派优秀学生干部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每天早读、晚自习志愿服务工作。近年来,我院及各学院志愿者在日常早读、晚自习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组织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中语法学“汉字听写大赛”;中语工商“你比我猜”;中语新闻“民汉新老生交流会”;中语经济“MHK模拟测试及讲解”;中语统计“花样汉字”;中语旅游“最炫民族风”;中语金融“影视汉语”;中语公管“成长路上有你有我”;中语计算机“趣味学习”;中语新闻“学雷锋主题演讲”等,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自治区工作总目标,加强学生“四自教育” 我院团委多次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 “维护国家安全从我做起”师生签名仪式;“一二九红歌”比赛;道德大讲堂;日常的集中教育及国家安全日教育;十九大精神学习及团干部宣讲;每周三团日活动和每周天主题班会时间开展宣讲、组织博物馆军垦馆参观等活动,带领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意识。

4.日常管理及服务工作进步显著。我院学生总人数在1250人左右。数量多,民汉比例不均衡(预科学生多,专业学生少),构成了我院特殊的生源情况。从学生特点、语言基础、学习任务及综合素质来看,我院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较多,学生管理情况不容松懈。为了加强管理和学风建设,我们采取了早读制,让琅琅的书声开启学生一天的生活学习,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杜绝了学生迟到现象的发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教育,效果显著。在助学工作中,我们从不马虎,严格按照评定程序,规范操作,公开透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一年一度的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工作,对学生来讲是最敏感、最关心的工作,我们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客观收集材料,公开评选信息,公平比较成绩,公正评选标准和评选结果,达到促进、激励和鞭策的实际效果。我们采用了“导师+志愿者+学生”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了我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创设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2.2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学院组织领导健全。我院党政领导班子能够形成合力,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党政联席会,就学生工作、党建工作、毕业生就业等相关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使管理更加有效,我院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生管理的工作制度。在学生活动经费的保障上更是“舍得支出”,仅2016年学生活动支出就达13万余元(其中近7万元由汉考中心资助)。在队伍建设上,学院从书记、到辅导员、班主任职责明确,并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和辅导员培训等,使学生管理工作层层有落实。

 此外,发挥学院学生组织“一心双环”作用(以共青团为团学组织的核心,学生会和学生社团2个圆环分层紧密围绕),同时鼓励各社团锐意创新,社团根据自身确定发展重点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育人作用,以开阔的视角传承社团文化,为学生组织、学校、社会服务。几年来,学生会立足本院同学所想所需,赢得了我院最广大学生群体的满意和信任。

5.2.3 学生对服务和指导的评价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和提升对学生服务和指导的质量和水平,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整体评价满意度较高。近三年,学院获得学校2016-2017学年“党建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各类学生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实践工作卓有成效,2016-2017学年获得校级“模范学生会”、“十佳社团”、“青年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大满贯。2017-2018学年获得校级“五四红旗团委”、“十佳社团”、“青年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

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5.3.1 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学院历来重视学风建设。皇家永利学风建设,学院制定了《中国语言学院民汉互助志愿者章程》、《中国语言学院考勤制度》、《中国语言学院晚自习制度》等制度。此外,在双语翻译专业实行升留级制度,执行效果良好,为学院的良好学风的建设起到保障作用。同时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三年来处理学生考试违纪违规事件2起。

5.3.2 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态分布,三年的及格率分别为:2015-2016学年  91.05%,2016-2017学年95%,2017-2018学年 94.78%。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根据教字[2016]7号文件,我院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4项,校级4项。2017年度我院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4项,根据教字[2017]2号文件获批准18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和申报率显著提高。

 

5.3.3 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学院大部分学生对自我学习状态较为满意,但有少部分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会对职业选择、深造方向产生迷茫心态,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各专业在毕业季前夕都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做专题经验交流会。为师弟师妹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5.4 就业与发展

5.4.1 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0%以上,分别为2016年度92.47%、2017年度91.39%,将近30%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教师或国企职员,就业质量较好。

2016年度、2017年度总体就业率

2016年度我院93名毕业生中,待就业7人,已就业86人(其中1人档案由地方转至兵团,公共就业信息网上无),总体就业率达到92.47%

1、按族别分析:59名汉族毕业生中,待就业6人,已就业53人,汉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4.64%34名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待就业1人,已就业33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7.06%。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7.06% > 总体就业率92.47%

2、按性别分析:62名女毕业生中,待就业2人,已就业60人,女毕业生就业率为96.77%31名男毕业生中,待就业5人,已就业26人,男毕业生就业率为83.87%。可以看出:女毕业生就业率96.77% > 总体就业率92.47%

2017年度我院93名毕业生中,待就业8人,已就业85人,总体就业率达到91.39%

1、按族别分析:60名汉族毕业生中,待就业6人,已就业54人,汉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0.00%33名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待就业2人,已就业31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3.94%。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3.94% > 总体就业率91.39%

2、按性别分析:63名女毕业生中,待就业2人,已就业61人,女毕业生就业率为96.83%30名男毕业生中,待就业6人,已就业24人,男毕业生就业率为80.00%。可以看出:女毕业生就业率96.83% > 总体就业率91.39%

2016年度、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流向如下:

5.4.2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对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及回访。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学生对专业本科教学满意度较高,达到83%以上。

为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我院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了跟踪调查和毕业生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满意度进行了调研。发放30张调查问卷,每张问卷30道题,每题有满意、基本满意、不确定、不太满意、不满意五个选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调查问卷涉及到的学校教学工作、团学工作、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师生关系、奖助体系、基础师资力量等方面30道问题,近83%的内容选择了基本满意及以上选项。

5.4.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得到了用人单位及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能严格要求自己,迅速熟悉并胜任本职工作,甚至很快成为单位的重点培养人才和业务骨干。

根据我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就业协议比率及我院与部分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和反馈结果表明,我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符合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要求,具备基本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能较好完成专业相关工作。

5.5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5.5.1 存在的问题

1)从生源情况来看,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强,生源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一志愿报考汉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占45%左右,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志愿报考率仅为21%。

2)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不少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进入公务员系列、教师系列工作。

3)学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学风呈现出较为浮躁、主动性欠缺、目标性不明确的态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4)学生在学习动机和职业选择等方面存在短期急功近利的思想。

5)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不足,没有建立毕业生跟踪联系机制,毕业生校友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5.5.2 改进措施

1)加大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吸引优质生源的能力,同时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强与优势专业、社会需求专业的交叉融合,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2)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的推介力度。

3)通过举办考研、考志愿者、公务员考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鼓励推荐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避免“眼高手低”的择业现象。

4)今后要在制度建设、课堂教学纪律、毕业出口管的标准把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方施策,树立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踏实走好进入社会后的每一步。

6)完善学院的校友会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研的长效机制,提升当前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满足社会需求。

6 质量保障

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1.1 质量标准建设

学院每年都根据学校的要求修改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或修订实习方案或实习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作业规范;根据学校要求对期末考试试卷提出标准和注意事项;对阅卷、核分、登录成绩提出具体要求;毕业翻译、毕业论文等也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要求。

6.1.2 学院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构建了学院直接领导教研室、教学督导及教学秘书;教研室、教学督导、教学秘书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教研室、教学督导、教学秘书直接向学院负责的教学运转体系。多位一体最终服务于本科生教育核心、专业人才培养核心。

6.1.3 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学院组建教学督导小组并制定《中国语言学院督导工作条例》。对学院的各项教学活动及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及反馈,执行情况良好。督导小组由学院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担任,质量和数量上基本能满足保障需求。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学院也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补充和完善了相应的保障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6.2 质量监控

6.2.1 自我监控和质量监控的内容和形式

学院采取听课制、教学督导制、教学检查制、评学评教制、座谈会制及专项评估等形式,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

6.2.2 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各项教学制度,学院领导、督导及同行听课已形成制度,期中教学检查、作业规范、课程成绩分析、教研室活动安排等等规范有序,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评学评教,为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保障。

学院近三年的评教情况如下:

2015-2016学年评教平均分为98.6;2016-2017学年为 98.93分,2017-2018学年为98.91分。

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6.3.1 院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按时上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同时建立了历年学生成绩数据库、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数据库、听课记录档案。对历年的学习成绩都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

6.3.2 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学院每年都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之前进行了专业自评并形成评估报告;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都有期中教学检查报告。这些报告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课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提出了整改意见。

6.3.3 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学院每年都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教学基本数据。

6.4 质量改进

6.4.1 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学院每学期都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通过制定教学标准和教学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水平、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具体做法就是监督-反馈-改进,最后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6.4.2 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教师和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是比较满意度的。

6.5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6.5.1 存在问题

1)教学评价系统有待完善,效度不高。完全利用学生评教的分数去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客观性有待检验。近几年,这项工作一直在做,但做的意义并没有制度设计之初想象的那么好。

2)督导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6.5.2 整改措施

1)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教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2)督导制还需要完善。督导工作要持续展开,新旧督导要衔接有序,反馈要制度化。

7 特色项目

7.1 专业启蒙与培养——民族学生导师制

民族学生导师制是针对汉语言一年级学生为期一年的导师指导活动,目标是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初步接触翻译,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能力。导师为学生任课教师,一个导师带5-8名学生,近三年来有8名教师参与导师制活动,先后共指导学生111名。通过导师制活动,为学生量身打造相关计划以及个人专业发展定位,使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对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1.1 导师制活动内容

第一学期导师制活动规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的制定,带领学生阅读一本母语书一本汉语书,进行读书交流,制作ppt汇报。

第二学期则是导师带领学生至少完成一次小组社会调查活动,包括帮助学生确定调查方向、设计调查问卷、指导小组进行实践调查,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导师可引导该小组成员进一步做研究,积极申报本科生科研项目。

7.1.2 导师制取得的成绩

1)教师的成长

作为一线授课教师,通过导师制的辅导,更加了解教学对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使之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习惯和研究习惯,为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打好基础,也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服务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师作为教学科研型的教师,学生的进步促使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成长,学生的调研成果为该教师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科研经验,客观上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学生的成长

通过第一学期的民族学生导师制活动,学生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学习方法和专业前景,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学生们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能快乐而充实地学习。两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学生初步接触翻译训练,对专业充满了期待和学习动力。幻灯片的制作和展示吸引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第一次拿出自己的PPT作品公开展示,感觉自己能力提高了,更有信心投入新的学习。

第二学期的导师制活动,导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去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去各个地方去发问卷、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数据归纳。最终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本科生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使民族学生素质和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学生明显感觉到个人素质的提高,增强了自信心。通过讨论合作,同学们一起克服难题,团结一致完成任务,还要找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查,增强了同学们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导师制的收获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翻译风气、科研风气。

学习上,学生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乙等过级率提高,汉语言14级和15级达100%,目前的毕业班汉语言15级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甲等过级率达到78%。

翻译上,学生们你争我赶。截止目前,汉语言专业学生每年发表的翻译文章在200篇以上,分别发表在《法治人生》、《新疆经济报》、《乌鲁木齐晚报》、《塔里木花朵》、《读者》、《半月谈》、《图书论坛》等报刊杂志上。

科研上,同学们在导师制社会调查活动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2015-2017学年,我院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合计52项,结项49项。

7.2 昆仑诗社

昆仑诗社是新疆高校第一家以古典诗词吟唱为特色的大学生诗社,成立于2012年10月,至2018年已六年。诗社名称“昆仑”,因其西域地理气魄超凡,古典文化意蕴深厚。诗社主要成员是中国语言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等专业的本科生,人数最多时达到100余人,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同学共同传唱古典诗词。诗社致力于古典诗词吟唱艺术的研习和推广,培养同学们对古典诗词乃至古代服饰、传统的生活美学、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传承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方面用力甚深,在丰富各民族同学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影响日渐深远。诗社的活动在疆内外也产生了有益有力的社会影响。

诗社成立以来,在中国语言学院的支持和统筹指导下赴北京、台北参加台湾辅仁大学发起的海峡两岸青年“古韵新妍”诗词联吟活动,数度与20多所高校共同联吟展演,互相观摩学习,并于2017年12月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古韵新妍海峡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除此之外,诗社在校内举办两届“丝路国韵古典诗词吟唱大会”,各民族同学上百人一起完成整场十几支古诗词曲目;与新疆博物馆、乌鲁木齐班的书店合作举办专场公益演出;亦受邀参加新疆朗诵协会、“北庭文化节”演出。昆仑诗社是新疆第一个古诗词吟唱诗社,也是新疆唯一一个以普通大学生为主多次赴内地和台湾演出的社团。多次受到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教育电视台、乌鲁木齐晚报、天山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6年起,中国语言学院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体验课,诗社成员已成为火种,开始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教授和排演古典诗词吟唱,通过活泼灵活的吟唱教学,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兴趣,凝聚了感情,丰富了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诗社创始至今主要活动附录:

1)2015年11月14日下午4:30,在新疆乌鲁木齐友好时尚购物中心班的书店,昆仑诗社举办了“古韵今香古典诗词吟唱会”。昆仑诗社的同学身着汉唐服饰,吟唱了《昆仑觞》、《凉州词》等经典曲目。

2)2015年11月25日——29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丝路古韵”——第九届“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新疆财经大学昆仑诗社首次派出十六人参加了大会,展演了代表曲目《纳瓦木卡姆》和《昆仑觞》。

3)2015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上午11:30,“阅读,社会进步的力量”2016年新年朗诵会在乌鲁木齐和平都会顺利举办。本次昆仑诗社呈上的是保留节目《诗经·小雅·蓼莪》和《凉州词》。

4)2016.5月29日上午11点在新疆博物馆一楼大厅,新疆博物馆、新疆财经大学昆仑诗社举办了“丝路国韵”一周年古典诗吟唱专场演出。特邀乌鲁木齐市一中博达诗社、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春晓诗社和绿城玉园少儿优学基地幼儿园、新疆朗诵协会艺术家吕长荣老师共同参演。表演了古乐配曲的《凉州词》、《青玉案》、《浪淘沙》等曲目,以及现代音乐配曲的《昆仑觞》、民乐配曲的《相思》、《月下忆故人》《客至》等。演出最为引人瞩目是汉唐古曲与木卡姆同台演绎。

5)2016年10月27日昆仑诗社参加了手拉手心连心中外学生一家亲,校团委国际教育学院中国语言学院中外学生结对活动启动仪式。在仪式上,昆仑诗社的同学们吟唱了《客至》和《渭城曲》欢迎远道而来的各国留学生,并且表达了对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美好愿望。

6)2016月11月2号昆仑诗社的新成员们参加了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在俱乐部举办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启动仪式暨新生开学典礼,吟唱了《月夜忆故人》 。

7)2016 年 12 月 5 日-11 日,新疆财经大学昆仑诗社成员赴台湾参加第十屆“古韵新妍”兩岸青年古典詩詞联吟大会。为大家展演了《伊州大曲·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大曲·涼州詞》。获得了主办单位授予的“杰出优异”荣誉。

8)2017年6月1日昆仑诗社参加了中国语言学院大四毕业生欢送会,吟唱了《燕双飞》表达了诗社同学对大四毕业生即将毕业的不舍。

9)2017年6月23日昆仑诗社成员参加了第二届“丝路国韵”古典诗词吟唱大会。本次活动诗社同学为大家带来了《蓼莪》、《诗经·小雅·鹿鸣》、《凉州词》、《渭城曲》等节目。

昆仑诗社将以诗词与歌声为桥梁,传古韵,创新妍,继续结合中西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追求创新精神,为民族团结、为新西域新青年的新文化贡献力量。